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1-01-25    点击:

  (1平台廖晓玲教授与徐文峰教授带领团队发展了系列基于微流控芯片用于高通量制备、筛选及收集等系列纳微载体材料微观结构精确控制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发展了系列基于微流控体液早期肿瘤信号高通量捕获及快速筛查关键技术与应用,推动了微流控芯片技术进步,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平台张园园老师,利用简单高效的物理吸附和电沉积方法把RGO和Pt NPs修饰到玻碳电极(GCE)上,构建了一个基于RGO-Pt纳米复合物的H2O2电化学传感器(RGO-Pt/GCE)。利用SEM、EDS等对RGO-Pt/GCE的形貌、成分等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电化学技术考察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检出限、线性范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重要的是,该传感器成功用于高灵敏检测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在抗坏血酸刺激下释放的H2O2,并以此来评价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该工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目前,该工作已被引用19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3平台博士后王溢及其合作导师廖晓玲教授等,利用仿生设计策略将巨噬细胞膜包被于纳米药物上,构建了具备药物缓释、长效血液循环及主动靶向AS药物递送功能的仿生纳米药物MM/RAPNPs,该仿生纳米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抑制AS的发展恶化。本研究为AS的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Macrophage membrane functionalized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anti-atherosclerosis applications”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Theranostics》(2019IF: 8.579)发表,并被选为该期的前封面文章。

 新华网和澎湃网对该工作进行了报道: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32987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719696?channel=weixin



4)平台博士后张涛及其合作导师廖晓玲教授等,利用多品系转基因斑马鱼模型首次在活体动物水平证实了石油污染物重金属镉在体内聚集能够引起脑出血和血脑屏障损伤,并结合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及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进一步阐明潜在的毒理机制,即:镉离子通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升高介导酪氨酸磷酸酶(PTPase)活性的抑制,进而干扰脑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连接和紧密连接蛋白(如:VE-cadZO-1等)的正确定位,最终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另外,利用ROS抑制剂二甲基苯碘(DPI)能有效缓解镉诱导的脑出血及血脑屏障损伤。本研究不仅为长期以来镉中毒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病因学证据,而且为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对血脑屏障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论文“Cadmium-induced dysfunction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depends on ROS-mediated inhibition of PTPase activity in zebrafish”在环境工程领域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0IF9.038)发表。

 

(5)我校廖晓玲教授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波教授团队合作多年产出许多研究成果,团队通过新兴荧光能量转移技术对活细胞的应力、信号传递进行可视化研究,在剪切应力下实时检测活细胞内的蛋白活性,并应用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生物电子及数据图像程序处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研发数种新型细胞内蛋白活性的荧光探针,综合开展了许多课题,如力学信号对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等。科研成果相继于Nature 系列杂志Communications Biology、Cell系列杂志iScience、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骨科学Top杂志)、Scientific Reports等众多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在合作期间,产出许多重要成果,如:

 2018年,顶级期刊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FRET biosensor allows spatio-temporal observation of shear stress-induced polar RhoGDIα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RhoGDIα-Rho GTP酶复合体如何被层流激活及相关机理。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生物探针,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来测量活细胞中RhoGDIα与Rho GTP酶结合的时空活性,发现RhoGDIα-Rho GTP酶复合体的解离速率随剪切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其解离速率随亚细胞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过程是由细胞膜流动性、细胞骨架和Src活性介导的,这表明剪应力作用下RhoGDIα激活的调控是一条与剪应力诱导的Rho途径相对独立的途径。研究提出的一种能够测量活细胞中RhoGDIα与Rho结合程度的FRET生物探针,为实时观察RhoGDIα的激活过程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可视化工具,而不受Rho GTP酶的干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2月,两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骨科学Top杂志)上发表名为《Regulation of BMP2-Induced Intracellular Calcium Increases in Osteoblast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生物探针,检测了成骨细胞系MC3T3-E1在BMP2作用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粘着斑激酶(FAK)和Src活性的变化,并详细阐述了细胞内钙离子信号调剂的机制。

 

 


  (6平台杨爽老师,从仿生天然肌腱ECM的组成、力学性能和拓扑结构的策略出发,以难溶性胶原纤维为材料,设计并构建基于反向旋转挤出技术的高取向性胶原纤维支架,该支架可以有效诱导BMSCs向肌腱系分化,提高肌腱修复质量,为仿生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研究论文“Oriented collagen fiber membranes formed through counter-rotating extrus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endon regeneration”发表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国际Top期刊《Biomaterials》(IF: 10.317)。